吉祥尊者的开示

A forum for Dhamma resources in languages other than English
Post Reply
atipattoh
Posts: 445
Joined: Thu Nov 03, 2011 8:28 am

吉祥尊者的开示

Post by atipattoh »

【如何改造命運】090705
“以前我剛開始時修馬哈希法門的時候,如果是修得不好,去小參時就很緊張,不懂怎麼報告,或者不想報告;修得好就很高興,就去報告。後來有一天我發現,這也是對自我的執著。有一次,我就很坦然的去見我的師父:「Bhante,今天狀態就是這樣囉!」我也不要講好或不好,也不給自己打分。我講:「就是這樣囉!還是很多雜念,在胡思亂想。」他看著我:「咦!今天怎麼這麼坦然?」他也笑了。這樣坦然的講了之後我就走了出去。走出去時我的內心有一種安慰,我想:「看,現在自我的心小了。以前如果沒有好的表現,我不能夠接受自己,現在即使沒有很好的表現,我也能夠接受自己,這個就是好的表現!」從那時開始,我整個學習的路程又有一個大改變,至少見老師時心坦然了。不管好不好,我只是很坦然的表達,有什麼就講什麼,很能夠接受自己。這也是一種自然,一種很重要的進步。得到這些小小的鼓舞,我就看到我學佛的進步,就這樣子一直走、一直走……

你們要改變你們的生命,就要能夠給自己合理的鼓勵,如實的鼓舞。要看得到小小的指標、提升的指標。不然很快就會沮喪,以為是『All or nothing』,就是一付出,不然就是天上就掉下一個大大的頭獎,不然就是什麼都沒有。其實一路上都有很好的進展和收穫,你能夠這樣子看你的提升,你肯定會得到無限的鼓舞,你肯定能夠很有力量的繼續去改造你的命運。

希望大家記得這些佛法的分享,都能因為學了法,而在生命裡得到提升。佛陀之所以出現在這個世間,也是為了要給眾生的生命帶來提升。我們來學法,真正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生命。希望這個法能夠帶給你力量,帶給你快樂,讓你更有力量去面對生命的一切考驗。我很少祝福人家萬事如意,因為我覺得這個不實在。所以我祝福你們,不管自己的業來的凶,或者是來的好,順或逆——要在順逆中成長,要在一切順逆苦樂之中開發你的智慧和慈悲繼續地提升。願你有能力在種種的處境之中、八風之中,活出一個快樂、燦爛、有力量的生命,最終得到不生不滅、永恆、安穩的快樂——涅槃。”
atipattoh
Posts: 445
Joined: Thu Nov 03, 2011 8:28 am

Re: 吉祥尊者的开示

Post by atipattoh »

修行的三个问题与戒的作用

(一)为什么要学佛?
学佛是因为苦海的真相!在生命里,在轮回里充满着各种不安稳,有着许多的苦。因为苦,我们要修学佛法解脱之道,因为众生苦,所以我们要找到远离痛苦的方法。自己能够离苦得乐,也让众生离苦得乐,这是菩萨的成佛度众之道。

(二)为什么要修禅?
苦因从根本上来自我们内心的贪嗔痴。我们因为无明,对生命有着无尽的贪求执取,所以造许多的苦因,受很多苦果。修禅就是专门对治苦因的方法。

(三)为什么要修学止禅和观禅?
先修止禅培养定力,后修观禅开发智慧。我们之所以无法摆脱苦因,是因为我们没有彻底的看清真相而产生无明,放不掉贪爱执取。佛陀度化众生,引导众生脱离痛苦的方法,就是引导众生如实知见,即如实的用智慧看清楚世间真相。世间的千万种法门,最后都回归这一个方法,开发心的力量来看清真相。否则,脱离痛苦是不可能的事情。这是观禅的力量。

什么是看清真相:看清四圣谛的真相,看清轮回因果的真相,看清四种究竟法的真相,以及从看见生灭因缘的真相,到看见不生不灭的真相。在过程中逐步的消除苦因,当彻底的看清之后,就能彻底的断除苦因,烦恼灭,五蕴灭,不再苦海轮转。

什么是看清真相的前提:心的能力。全面的说,心的能力是涵盖三十七道品的心的品质,但关键是在心的定力。修行止禅可以增强定力,开发出心的力量,产生智慧之光照见万法:包括究竟法、五蕴、六道轮回、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因缘法等各种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的真相。定力是让我们能够看清真相的工具,好比手电筒的光可以照亮阴暗的角落,阳光可以驱除夜晚的黑暗,带来光明。这是止禅的力量。

戒的作用
在迈向‘定’的过程中需要有‘戒’。定力培育需要一定的条件,如果心太混乱,心有懊悔,心没有忍耐,心不柔软,心不真实,心太复杂,心狡猾拐弯,这样种种的心都难以培育定力,看清真相。所以‘戒’非常重要。

戒有止持戒和作持戒两种。止持戒是应当不做什么,而作持戒是应该做什么,即律藏中的戒律,是修行人的行为规范;另外还有一种经藏里面的戒德,也就是传统所说的美德。比如《慈爱经》中包括:有能力、正直、非常正直、柔软、易受教、谦逊、少欲知足、朴实、六根清明、睿智、不攀缘世间等等。把心里复杂的我执、我慢统统放掉,以一颗正直淳朴,诚恳谦虚,如实坦然的心来过生活,待人处事。

真正的守戒不是技术上的不犯和执守,而是从内心去守。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无私的真心,这是所有戒和美德的根本。建立在私心和自我基础上的‘美德’已经变得很复杂,失去了根本意义。有无私真心的人,他在生活上不容易掉进去一大堆的纠结,看不开,放不下,懊悔遗憾,难过,也不会因为得失毁誉,褒贬苦乐这些八风而苦恼。所以心中粗重的烦恼和障碍都可以在‘戒’的阶段消除。修行人进一步可以在‘定’的阶段,用更加细微的方法来消除阻碍禅定的五盖:贪欲,嗔恨,掉举恶作,昏沉睡眠,懊悔疑惑等。
atipattoh
Posts: 445
Joined: Thu Nov 03, 2011 8:28 am

Re: 吉祥尊者的开示

Post by atipattoh »

禅修的重点

(一)修禅需要的品质是一颗受法受教的心,即在学法期间对导师的智慧和慈悲有信心。

(二)止禅的关键在于对一个稳定的目标长时间的安住,如此就能够升起定力。修行人要长时间的专注,但也不要被时间的观念所套住,当你想要坐一个小时,两个小时,这样想的时候就已经错误了。所谓长时间的专注,是只需要专注在当下的一个刹那,修行只在当下一刹那,功夫也只在当下的一刹那,只做一刹那的修行。

(三)入禅的近因是喜乐。这里的入禅指的是初禅。到了四禅是舍受,没有喜乐,三禅没有喜受,只有乐受。但是一开始禅定的入门都是由喜受开始的。喜乐从微细层面是两种心所的作用,但是它们的关系非常密切,几乎都一起出现,有喜的时候都有乐受,不会是苦受和舍受。

(四)在入出息念中如何培养喜乐受。首先,上座前如理思维,对我们的修行产生喜悦:定是慧的基础,成佛的修行也是从当下培养定力入门的。其次,对我们的呼吸产生喜悦,在一呼一吸之间,感恩我们的生命依然存在,珍惜当下。一旦有了欢喜心,心就容易贴近目标,其他的烦恼念头不易干扰,问题进不来,很多麻烦障碍就自然被排除。这是最单纯,也是最有效率的方法。

(五)知道吸气和呼气的当下,就可以练习入出息念。如果无法专注,可以暂时借用数息的工具来把心的杂念排除,从一数到八,等到心纯熟了,就可以把数息放掉。因为数息也是定的障碍,一开始只是借用这个工具,以一个小障碍破除烦恼杂念的大障碍。条件成熟就要把这个工具放掉。

(六)这个修法只有两个目标可以专注:一是呼吸,二是稳定的禅相。离开这两个就不是目标。在打坐中不管是看到佛菩萨,看到魔,心有动念,都是违背了这个指示。我们要日日夜夜在行住坐卧中,在没有风险、保证安全的环境中,时时不离目标,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入其中,而不要浪费能量去胡思乱想。

(七)以最舒服最稳定的姿态坐,关键是背要拉直,随着吸气,感觉有一个挂钩从头顶把背拉直,其他身体部分就好像棉花一样贴着脊柱。但是不要用撑的心法,而是要用拉的心法,用撑容易紧张,有压力。修行要有轻松喜悦,而不要生起苦受,也不要放纵自己在苦受中。苦受是苦因,从阿毗达摩上讲,苦受也是不善心。修行是一件严肃慎重的事情,不能草率对待,但是也不要有压力,身心要轻安柔软。

(八)要有因果信心。有因果信心的人不会取巧,会善巧,不会狡猾,会老实用功。所谓的狡猾就是没有因,要求果。善巧是种下最好的因,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来栽培,让果成熟。在因上努力。老老实实单纯的修行,任果自熟。
atipattoh
Posts: 445
Joined: Thu Nov 03, 2011 8:28 am

Re: 吉祥尊者的开示

Post by atipattoh »

四种正知(sampajañña)
第一种是有益正知 (sātthaka-sampajañña),
第二种是适宜正知 (sappāya-sampajañña),
第三种是行处正知 (gocara-sampajañña),
第四种是无痴正知 (sammoha-sampajañña)。

对于行走、站立、坐着、躺卧可以依这四种方法来修行。有益正知与适宜正知,这是我们平常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可以培育的。行处正知是你专注于你的业处。而如果你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都修观,这是无痴正知。因此,如果我们看义注,就会明白这段经文有很深的含义,它包括平时的正念正知,也包括修行时的正念正知,还包括修观时的正念正知。

行住坐卧的正知
禅修者从早到晚这一整天都应当处在禅修的状态中。早上一醒来的第一个念头就要专注在呼吸的目标,一直到晚上睡着前的最后一个念头,也同样要专注在呼吸,行住坐卧全然专注在呼吸,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。如果大家忽略了日常生活的修行,打坐时就好像是很卖力的装水,但是一下座后就漏水,这样子的修行很没有效率。

怎样能在禅修的日常生活中,时时刻刻的专注在呼吸?
我们把动作放慢,转身,开门,穿鞋,上楼,下楼,所有的动作都稍微放缓慢,以保持对目标的专注。但是不需要过于刻意缓慢,包括行禅也是如此,不需要花一两分钟提起一只脚,那样做是错误和不必要的。

行界正知
日常生活中把心安住在行住坐卧中,其原理来自《大念住经》中的《明觉品》,有时候也翻译成《正知品》,在正知品中的第三种正知是行界(行处)正知 gocara-sampajañña 。行界正知对禅修者的要求是,除了在礼佛时要忆念佛陀的功德,在听法时要专心把法的指示听进去,在其他的所有活动之中,应当有正念,不忘记修行的目标。当专注在目标时,你还是会行走,会做事,会省觉,但是我们可以把绝大部分的心力都投入在业处,这就是行界明觉。正确的运用它会帮助到我们的禅修。

正念的目标
不同的修行方法中,正念的目标是不同的。有的禅修者修过其他方法,就以为正念的目标一定是当下的动作,这只是其中一种培育正念的方法。比如在修观禅,修身念处时,就在每一个当下都注意你的动作,正念的目标是观照内在、外在、过去、未来等等的五蕴现象。而在修止禅时,有四十种业处都可以是正念的目标,在修每一种业处都可以培育正念。

所以不是只有一种正念,正念的目标也不是一个固定范围,它可大可小,可以随着不同的训练方法而改变。当我们在生活中比如驾车时,正念的目标是四面八方;在修地水火风四大时,正念是取整个身体或身体某个部分的四大为目标;而现在我们修习入出息念时,正念的目标就要专注在呼吸,一定要放在一个小范围,也就是入息和出息的鼻尖或人中这个范围内,这是最有效的,最快速增强定力的方法。
atipattoh
Posts: 445
Joined: Thu Nov 03, 2011 8:28 am

Re: 吉祥尊者的开示

Post by atipattoh »

If there is resonance to your practice approach,
may down load the rest of the content of
《吉祥禅风集——吉祥尊者2014西安禅修营开示全集》
Happy reading!

:anjali:
atipattoh
Posts: 445
Joined: Thu Nov 03, 2011 8:28 am

一再出发的心

Post by atipattoh »

I wrote on 擊 vs 繫 at suttacentral; and later notice that a small part of the content in this book may be related.

pg 48, 一再出发的心
当杂念出现,经常的说法是‘把心带回来’ , 但更准确的说法是 ‘让心一再出发’!心是不能够带回来的,念头生起的那个心已经过去了,已经灭掉了,现在的一刹那就又生起新的心念,没有所谓从哪里带回来。有这个心态就会少了许多挣扎,不会幻想有一个粘着过去的心不肯回来, 没有思想的局限, 轻松的活出一刹那,只做一刹那的修行,每一刻的心都是全新的开始,一再出发。
Post Reply